在大連這座海濱城市的工業發展史上,曾經林立的工業煙囪不僅是經濟發展的象征,更是一筆沉重的生態賬本。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,大連正在用綠色發展的理念重新計算這份產業發展的生態成本。
七根煙囪,曾經是大連重工業發展的標志性景觀。它們見證了這座城市從傳統工業基地向現代化產業體系轉型的歷程。石化、裝備制造、船舶工業等支柱產業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,也帶來了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挑戰。煙囪背后,隱藏著資源消耗、碳排放、生態承載力的多重賬目。
近年來,大連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,逐步解決了這份生態賬本中的不平衡問題。傳統高耗能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實現了節能減排,新興綠色產業快速發展。在長興島經濟區,石化產業通過循環經濟模式,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;在高新技術園區,新能源、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。
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更為這份賬本增添了綠色資產。大連灣、大窯灣等海域的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,海岸帶生態功能逐步恢復。通過建設生態工業園區,推廣清潔生產技術,大連正在構建產業與生態和諧共生的新格局。
這份生態賬本的重新計算,不僅體現在環境指標的改善上,更體現在發展理念的轉變中。大連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,通過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、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制度創新,讓生態環境保護成為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。
大連產業發展的生態賬本還將繼續書寫。隨著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的推進,綠色低碳將成為產業升級的主旋律。通過發展海洋經濟、循環經濟,培育生態工業,大連有望在保持經濟活力的同時,實現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,真正實現產業強、生態美的協調發展。